首页 资讯 > 正文

努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上海警方多措并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3-03-15 15:00:35 来源:文汇

今天(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精准预警、精准打击、精准处置各类消费领域经济犯罪及风险隐患的有关情况。今年以来,按照公安部“昆仑2023”专项行动部署要求,上海警方依托新型现代警务机制,深入推进“砺剑2023”系列打击整治行动,全市公安机关累计侦破各类侵害消费者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经济犯罪案件280余起,涉案金额11亿余元,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资料图片)

网红直播、跟帖评论成售假新手法

为服务保障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上海警方持续会同市场监管等行政部门,聚焦食品药品、服饰箱包、儿童玩具、日化用品等20余个消费品领域,持续严打各类侵权制售假违法犯罪行为,今年以来已累计侦破侵权假冒案件220余起,涉案金额4.5亿余元,既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也让在沪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创业。

从已破案件来看,侵权制售假犯罪手法隐蔽性增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红直播引流售假。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雇佣网红直播带货吸引客源。为了躲避监管,他们在直播间设置“道具商品”的“专拍链接”作为掩护,全程仅通过主播的口播介绍进行售假,以逃避打击。二是关键词搜索跟评售假。不法分子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搜索同类商品的关键词,以此找到潜在客户群,并以跟帖评论的方式发布售假广告。此类手法不同于以往不法分子开设专门账号发布售假信息,隐蔽性和流动性更强。

聚焦舌尖上的安全落实全链条保护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以来,上海警方聚焦农副产品、保健食品、调味品等涉及百姓餐桌的消费领域,会同市场监管、农委等行政部门,进一步深化“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查处,做到生产、流通、消费全闭环保护。

从案件类型来看,一是以次充好欺诈,不法分子为了缩减成本、抬高利润,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例如,普陀警方近期就侦破了一起假冒注册商标饮用水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某将普通饮用水自行灌装进知名品牌饮用水桶内对外销售,以此赚取差价。二是暗地无证加工,不法分子在自己的住处等完全不具备生产加工食品资质和条件的场所,私自生产加工食品,极易出现食品变质、篡改食品保质期限等安全问题。

“大师荐股”勿轻信,非接触式投资要避免

近年来,一些新型消费陷阱披着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外衣出现,不法分子假借新名目、打着新旗号,以财富增值之名行经济犯罪之实,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据警方介绍,有六种新型诈骗较为突出,需要引起警惕和关注。

一是养老投资。打着养老服务体验、投资养老床位等旗号,通过承诺固定高息回报诱骗老年群体投资入金,背后实际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本质。二是免费医美。以充值返现、免费体验医美服务等为噱头,变相承诺固定回报,进而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其经营模式注定难以维系。三是商户加盟。以虚假品牌商户招商网站吸引加盟商,层层铺设套路骗取加盟商信赖,虚构履约能力骗取商户加盟费。四是票房分红。量身定制话术陷阱,虚增电影制作成本,夸大预期票房收益,甚至伪造联合出品方身份、虚构影视投资项目,骗取投资人投资款。五是新潮概念。以区块链、虚拟币、元宇宙等新潮概念为幌子,诱导消费者通过缴纳费用取得加入资格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并鼓动加入者继续发展他人成为自己的下线。六是大师荐股。通过新媒体、新平台宣传推广所谓大师荐股的付费课程,这非但不能帮助消费者财富增值,反倒让广大消费者成为其牟取不法利益的工具。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轻信所谓的“大师荐股”“免费荐股”,同时避免非接触式投资,即一定要线下确认,谨慎投资。

下阶段,上海警方将不断强化与行政监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紧密联系各方共同构筑更为严密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普法防范、行政监管、刑事打击的闭环保护,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高品质美好生活。

警方提醒,针对新型售假手法和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上海警方依托新型现代警务机制,不断强化网络巡查和源头打击,及时发现、查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建议广大消费者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切勿相信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针对新型消费陷阱,这些骗局大都打着提升消费效益、放大投资收益的旗号,隐藏在日常消费行为背后,广大消费者要审慎考察投资项目和合同标的的真实性,以及对方的履约能力,不要盲目参与投资。在不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切勿轻信没有相关资质的平台和个人,也不要相信所谓“低投入、高回报”,以免掉进消费陷阱。

作者:周辰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